温情叙事包裹沉重议题
《人生大事》为疫情之下再次出发的中国电影开了一个好头。电影上映后口碑不俗,在猫眼、淘票票等票务平台上其评分高达9.6分;票房成绩不断攀升。
《人生大事》是国内少有的涉及殡葬主题的电影,并以此切入沉重的死亡议题。在不少人的第一反应里,这应该是一个特别小众的题材。但《人生大事》大卖了。在“小众”与“大卖”之间,电影做对了什么?
死亡不可避免,有死亡自然就有殡葬行业的存在。从事这一行业的人,是送行者,他们帮助死者以更体面、更风光、更有尊严的形式离开。但不必讳言,因为对于死亡的忌讳,人们对殡葬行业存在着某种偏见。《人生大事》也毫不避讳地呈现了人们的这种偏见。主人公莫三妹经营着一家叫“上天堂”的殡葬店,隔壁店的人一直认为他很晦气,认为他是“吃死人饭的”,见到他都要绕着走。
导演刘江江从小对殡葬行业有着温情化的认知。他爷爷和大爷是专做棺材的木匠。在他的儿时记忆里,家里的院子里总是摆满各种材质的棺材。奶奶告诉年幼的他,“地上死一个人,天上就会多一颗星星”,从事殡葬行业的人其实就是“种星星的人”。
笑中带泪引爆现实题材
《人生大事》令业内感到欣喜的是,这样一部现实题材的电影在市场上大卖了。近两年,现实题材的电影屡屡在市场上获得好口碑、好票房,如2020年的《送你一朵小红花》、2021年的《我的姐姐》、今年春季档的《奇迹·笨小孩》。
这些电影的共同点是“笑中带泪”。沉重的现实议题下小人物的悲欢离合,总能让观众为之“落泪”;可如果电影只剩下悲情,观众或许会觉得电影过于致郁。所以,这些电影纷纷以温情的叙事或喜剧的叙事包裹现实议题,以温情化解残酷,以笑声抵抗沉重。
好哭、好笑、好看,愈发成为现实题材的破圈公式。《人生大事》很好地践行了这一公式。对殡葬行业的刻画控制在观众可接受的范围内,对死亡有所思考,也点到为止;在此基础上,电影花费大量篇幅展示莫三妹与小文日常相处中的种种趣事、囧事、温情事,为观众带来很多笑声。
温情是穿越沉重的力量,也是创造流行的催化剂。